2024年10月24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绵阳师范学院承办,四川省各市(州)文化旅游局、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共同协办的2024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项目——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顺利开班。
“2024年度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开班仪式现场
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德炎主持开班仪式
上午9时许,绵阳师范学院行知音乐厅聚满来自全省彝族非遗文化传承人才,正热切期盼着本次研培班的正式揭幕。本场开班仪式由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德炎主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赵书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黎明,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小明,研培项目执行负责人、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赵晓娜出席开班仪式。
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致辞
开班仪式上,李敏校长代表绵阳师范学院对参会嘉宾和学员们表达了亲切的欢迎与问候,并对本次研培活动的成功举办寄予了厚望。李敏校长表示,彝族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文旅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绵阳师范学院作为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将结合文旅融合的时代需求,通过系统化培训,为彝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致辞
方李莉教授在开班致辞中谈到,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秉持费孝通先生“从实求知”的学术理念,注重田野调查。她回忆起2006年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上,乔健先生提出“从实求美”的研究观念,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方李莉教授指出,不同民族通过美来感知和理解宇宙,艺术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价值的选择与生活实践的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民族对美的共情与理解。方李莉教授进一步指出,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一理念,正是通过美的共情来实现跨文化的理解与共鸣。她强调,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现象,还要揭示背后的道理,而此次研培班的目标就是帮助学员们掌握研究美的理论与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致辞
纳日碧力戈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分享了他与彝族文化的深厚渊源。他指出,彝族文化中所体现的形、气、神三位一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高度契合,呼吁参会师生通过艺术赋能推动强国建设与民族文化复兴。
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黎明致辞
陈黎明主任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培训班内容丰富,涵盖了政策解读、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与观摩学习等多方面内容,旨在系统提升学员对非遗政策的理解,探索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多种途径。
项目执行负责人、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赵晓娜致辞
赵晓娜教授作为本次研培项目的执行负责人,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彝族传统音乐赋能项目的背景以及本次培训的宗旨,强调非遗传承保护与文旅融合,能够有效推动彝族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代文化,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赵晓娜教授围绕本次研培的核心教学目标,为学员们设置了五大教学内容板块,并对授课专家队伍依次加以详细介绍。
学员代表杨志勇发表讲话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杨志勇作为学员代表进行发言。他向出席本场开班仪式的领导、专家表达了对组织此次研培班各方的感谢。他认为,彝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多彩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培训班不仅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让彝族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讲到情浓之时,杨志勇拿出心爱的月琴为现场来宾和学员们演奏起来。月琴那清脆如银铃般的音色从杨志勇的指缝中流淌出来,萦绕在行知音乐厅宽敞的大堂内,引发全场如雷般的热烈掌声,这便是彝族传统音乐非凡魅力的最直观体现。
各位领导、授课专家合影
开班仪式后,校领导、授课专家与全体学员进行了合影留念,2024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项目——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正式开班。
(撰稿:柳子伯 摄影:冯俊璋 一审一校:赵晓娜 二审二校:杨永国 三审三校:王小明 来源: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