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顺利开班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8日 14:30    作者:     来源:     点击:

10月24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正式开班。本届工作坊由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协办,发挥四川少数民族音乐优势,以四川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作为主要抓手,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的30位有志于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青年学者齐聚中国科技城绵阳,共同探讨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前沿理论、分享田野工作经验。

“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开班仪式现场

上午9时许,“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开班仪式在绵阳师范学院行知音乐厅正式拉开帷幕。本场开班仪式由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德炎主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赵书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黎明,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小明,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赵晓娜出席开班仪式。

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德炎主持开班仪式

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致辞

开班仪式上,李敏校长代表绵阳师范学院对参会嘉宾和学员们表达了亲切的欢迎与问候,并对本次田野工作坊活动的成功举办寄予了厚望。李敏校长表示,彝族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文旅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绵阳师范学院作为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将结合文旅融合的时代需求,通过系统化培训,为彝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致辞

方李莉教授在开班致辞中谈到,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秉持费孝通先生“从实求知”的学术理念,注重田野调查。她回忆起2006年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上,乔健先生提出“从实求美”的研究观念,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方李莉教授指出,不同民族通过美来感知和理解宇宙,艺术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价值的选择与生活实践的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民族对美的共情与理解。方李莉教授进一步指出,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一理念,正是通过美的共情来实现跨文化的理解与共鸣。她强调,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现象,还要揭示背后的道理,而此次研培班的目标就是帮助学员们掌握研究美的理论与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致辞

纳日碧力戈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分享了他与彝族文化的深厚渊源。他指出,彝族文化中所体现的形、气、神三位一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高度契合,呼吁参会师生通过艺术赋能推动强国建设与民族文化复兴。

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黎明

陈黎明主任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培活动内容丰富,涵盖了政策解读、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与观摩学习等多方面内容,旨在系统提升学员对非遗政策的理解,探索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多种途径。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赵晓娜致辞

赵晓娜教授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第一届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与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项目相结合的源起,指出彝族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于艺术学与人类学研究的非凡意义,同时也号召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能够为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代表学员杜敏航发表讲话

在开班仪式的最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硕士杜敏航作为学员代表进行发言。杜敏航同学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研培活动,并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在美学与民族艺术相结合的研究上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各位领导、授课专家合影留念

开班仪式后,校领导、授课专家与全体学员进行了合影留念,“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正式开班。

(撰稿:柳子伯 摄影:冯俊璋 一审一校:赵晓娜 二审二校:杨永国 三审三校:王小明 来源: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